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与编辑课程学习心得

时间:2024-11-25 03:17:15
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与编辑课程学习心得

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与编辑课程学习心得

我非常喜欢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与编辑这门课程,因为每次上课都可以在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点评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跟随大家分析问题时的不同视角,重新认识一个事物及它的发展。

我曾在一个全国性的比赛中采访过一位带队参赛的高校老师,问他为什么每年不辞辛苦,克服在学校的种种困难也要带这么多学生参赛,他说:“我鼓励同学们多参加一些同龄人都在场的活动,这样,你才有机会知道跟你一起长大的这批人,他们心中在思考什么,有什么想法,如何表达这些想法。”我认为上课也是如此。这种交流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更加凸显。

春节过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都被迫待在家里,足不出户,社交大量减少。私下跟同学交流,我们大都感到这种“自我封闭”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思维能力的下降,语言组织能力的下降等。但是幸运的是网络的普及,腾讯会议等线上软件的开发,以及学校组织的线上课程,让我们获得了宝贵的跟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

尤其是在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与编辑这门课程中,老师通过小组的方式让我们在课下进行话题讨论,在课上展示PPT,让我们在疫情期间仍然可以继续和同学保持一种话题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不管是课下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上课时PPT汇报环节,都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并且通过老师在每个小组讲解之后的点评,自己的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得到了点拨和提升。这种状态总的来讲,就是“让脑子转起来”。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非常希望自己在研究生期间获得知识上和学习上的进步,领悟到老师提到的重点内容,学习到同学身上的长处。所以这门课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充满了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吮吸到各种知识的营养。

在上课的过程中,其实自己是“又享受又紧张”。紧张是因为,如果我是主讲,我希望自己可以发挥到最好的水平;如果我的队友是主讲,我希望竭尽所能为他提供最好的材料进行准备。可能也因为有这种“紧张感”的存在,激发自己每一次都全力以赴的去把一个话题做好,不断进行资料收集、完善表述,数据分析。在这种自我限定的“高压”的状态中,反而会有更多收获。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感受:

一、作为主讲,勤能补拙是法宝

曾经,在生活中看到同学站在演讲台上言辞流利、舌灿莲花,或在剧中看到主人公在宣讲自己的方案时语惊四座、才辩无双。我都羡慕不已,认为他们在演讲这件事上可能天赋异常。自认为天生内向,笨嘴拙舌,不善言辞,所以在第一个学期的课堂上,我并没有勇气去担任一个团队的主讲,去挑战自己的短板。在这个学期,在严老师的这门课上,我第一次担任了主讲,并做了两次主讲。这两次的经历让我对演讲这件事有了不同的认识。

第一次担任主讲,研究的话题是“县级融媒体的发展情况”,我们小组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鹤壁、三门峡、济源”。我们小组是三个人,每一个人选择一个城市进行资料的收集。我选择的是“鹤壁”,鹤壁的县级融媒体有两个,分别是淇县融媒体和浚县融媒体。

充分的资料收集是优质演讲内容的保证。在对鹤壁的资料分析中我突然觉察到我们收集的这些资料都是“报告的报告”,沉浸在这些网上媒体的新闻稿的描述中去理解县级融媒体很难如实了解现实情况。于是,我想到了采访。但是作为学生去采访,别人接受采访会有一定难度,且因为种种顾虑,别人也很难如实相告。后来打听到有一个同学,在淇县电视台工作。克服自己社交恐惧的障碍,通过电话跟她取得了联系,才了解到了融媒体发展的现实窘况。也非常感谢我的队友李旭阳和刘畅,他们通过精心的准备,为我提供了另外两个城市融媒体建设的一些资料和分析。

资料上的完善并不足以让一个主讲能够圆满完成现场的讲解,现场有一个好的发挥也很重要。为了克服自己对“当众发言”的恐惧。做好PPT后,我自己对PPT内容捋了七遍。讲解前一天过了四遍,讲解当天又捋了三遍。为了防止自己当天演讲过程中卡克,我在前一天甚至把自己的演讲词全都打字出来,制成一个文档,如果讲解中断忘词,可以有一个提示。幸运的是,当天的演讲还算顺利,我成功克服了对演讲的心理恐惧。我也知道,其实那些努力,哪怕是表面上没有用到的努力,其实都是演讲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

有了第一次演讲的经验,在第二次演讲的时候感觉压力没有那么大。我第二次的演讲题目是“云毕业照——看,这是战疫中的趣味青春”。这是一个关于图片编辑的作业。我选择了十所大学的十张毕业照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并在开头和结尾配上原创的文字。文字虽然都不长,但是为了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疫情状态下的毕业状态和青春状态,也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来体会“云毕业”下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

整体上,两次演讲自己都有所进步。但是还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比如,第一次演讲过程中,对内容的讲述过于详细,主次不够清晰,在详略得当方面还需要注意。第二次演讲中,因为对技术不熟悉,当想在图片中体现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时候,不知道如何操作,缺乏相关经验,导致图片缺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没有跟内容的结合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等。这些都是我在接下来的演讲中要改善的地方。

通过两次主讲经历,我也了解到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料收集等很好的准备工作,才能有理想的现场表现。我们看到的只是浮在水平面的冰山一角,看不到的是水平面下的积累。如果想有优秀的表现,必须不断的精益求精。成功没有捷径,就是在别人看不到地方,自己努力去做好;别人看得到的地方,要打磨的比别人更好。很多优秀,都是一点一点的从各个细节抠出来,相加得到的。所以,“勤能补拙”,只要努力,短板处也能开出绝美的花朵。

二、作为队员,团队合作才能释放更大能量

因为性格偏内向的原因,我以前习惯了自己安静的独立的完成一个课题或任务,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次数不多。这学期,在严老师的课上,我跟同为李勇老师小组的同学李旭阳、刘畅进行了多次合作。在合作中才发现,一个人再出色都是有限的,个人都有固定的基膜,而团队协作的方式能够打破自我局限,碰撞出来的东西具有无限可能。

在以中国新闻奖为主题的那次课程任务中,我们小组的选择的题目是:“2010-2019中国新闻奖中新媒体作品的变化”。分析十年里中国新闻奖中新媒体作品的变化并不简单,涉及到很多数据的统计,还有很多作品的分析。但是由三个人来承担,这项任务就变得轻松很多,作为队员我跟旭阳每人只需要收集四届的数据变化,评选细则的变化,作品的具体分析;作为主讲,刘畅同学负责两届作品的数据和分析以及PPT的制作。因为有明确的分工和较少的工作量,我们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更加细致完善的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个部分。

当然,团队合作的最大优点不在于个人工作总量的减少,而在于智慧的相加。我们小组会在老师布置好作业后,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选题的看法,以及确定我们的研究方向。在讨论中,我会看到自己此前对事物的盲点,走出惯性思维。在跟李旭阳和刘畅的讨论和交流中,会对这个事物获得更为全面的,更有层次的理解和分析。比如在分析县级融媒体时,李旭阳同学通过分析渑池县融媒体成立后还在进行改建来推测它成立时候存在仓促建立的可能,这为我分析县级融媒体的建设背景提供了很多启发,通过他的视角,很多类似的现象才纳入到我的观察范围之中。而刘畅同学在数据新闻课题中有宏观的整体性的把握,清晰的框架结构,让我很欣赏,并意识到自己有容易陷于细节而忽略整体性的缺点,并进一步改善。

在团队的合作中,我们小组发挥各自的特长,将自己对课题的分析和理解分享跟队友,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将我们的呈现内容做到最优化。我很荣幸能跟优秀的队友在一起学习,也很荣幸我们有机会在严老师的课上有更多团队协作的机会,让我们在不同的课题研讨中一起努力向前。

回顾这一学期的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与编辑课程,我收获满满。跟同学思维的碰撞让我的头脑保持思考的状态,跟团队合作的机会让我学会取长补短,聆听老师上课时候的精彩总结让我对级融媒体建设,图片编辑等领域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唯一遗憾的是,短暂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因为疫情的影响,没能坐在河大的教室中面对面的感受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受业解惑”时候的独特魅力。但是这一学期的空中课堂,我们已经从老师那里获得很多,很荣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做老师的学生,以后我将继续努力,保持前进。

《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与编辑课程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