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史记读后感【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毛主席爱读《史记》,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因为它的作者——司马迁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够妥帖的安排史实。
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走访名山大川,拜访乡里老人,搜集了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几乎每篇史记后都有发表意见的“论赞”,哪怕身“在阘茸之中”还希望自己能“卯首舒眉,论列是非”。读《史记》,不仅是读其中的历史故事,更是要在那一篇篇凝结着作者心血的“论赞”中感受司马迁哪怕身受奇耻大辱还要为理想苟活的伟大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明代方孝孺曾评价《史记》“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直趋,终焉万里;势之所触,裂山转石,襄陵荡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烟云,登之如太空,攒之如绮縠,回旋曲折,抑扬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止”。它气势磅礴,“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它“不虚美,不隐恶”。
都说“史不写当代”,可身为推翻了秦朝的汉朝臣子,既肯定了秦朝的历史意义,又批判了当朝皇帝刘彻迷信求仙的事实。不惜得罪统治者也要写出真实的历史。正因《史记》有这种突出的成就,才使它高标独树于我国史林。他是一颗不落的星辰,永远照耀在历史长河之上;它是不倒一棵树,上面结满了历史的硕果;它是一座山,永远矗立与世界文化之林!
假期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它让我认识了励精图治的越王勾践;智勇双全的蔺相如;优柔寡断的项羽;善于抓住,利用机会的刘邦和残暴无理的秦始皇。故事 讲述 从皇帝开始到西汉武帝年间,共3000年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从中我还可以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仿佛真的看见了:皇宫里的奇珍异宝,百姓们安居乐业。宫里大臣、大夫玩弄权术,明争暗斗。还有秦始皇 焚书的烟尘。有的让人看了热血沸腾,有的让人拍手叫好, 有的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我觉得崇尚武学的汉武帝可以再多了解一些古今名著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唐皇应该让大臣,官民多了 解一些武术知识,不要光迷恋于书本。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大诗人屈原。他的知识非常渊博。无论是对内政的管理还是对外的交际。他都可以处理的 井有条,让楚怀王非常看重他。可上官大夫非常嫉妒屈原 的一身才华,所以一有机会上官大夫就会在楚怀王面前造谣 生事。楚怀王开始还只是怀疑,可到最后也就信以为真了。
罢了他的官职,渐渐地疏远他。清廉的屈原就好像一只在 污浊不堪的世界里超脱尘世的蝉,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皎 洁的荷花。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 写下长诗《离骚》,最终跳河自尽了。
读了这篇文章,屈原的爱国精神实在让我敬佩。读了这本书,我会感叹一句:“真不愧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史记》是我国文化的灿烂瑰宝,它的作者是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史记》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典故事,每看一个都会有不同感受,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了。
周幽王残暴无道,丧尽天良。可他独独喜爱宫中的一位女子——褒姒。为了让她开心,周幽王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点亮烽火,迫使全部将士匆匆赶来,就为了博褒姒一笑!可长期以往,将士们渐渐对他失去了信任,到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将士们已经完全不相信周幽王了,全都不愿前往,最后被匈奴杀得片甲不留。看到这儿,我十分气愤,周幽王为一代君主,却只知道吃喝玩乐,残害百姓。我们可不能学他,做人必须诚实,不能欺骗,玩弄别人,不然终究会自尝恶果。
另一个让我回味的,就是聂政以身报仲子。聂政与严仲子交上了好朋友,为了讨伐侠累,他只身来到韩国,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死了侠累,最后自毁容貌而死。这段故事感人不已,聂政侠肝义胆,是一位了不起的烈士,而言仲子独具慧眼,善于识人用人,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与赞扬!
《史记》中还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如:文武双全的伍子胥,聪明机智的晏子,善用兵计的孙武等等。在他们的身上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哦!
总之,这本书给我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印象,所以,我十分喜欢这本书,书中的人物会带领你走入他们的世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项羽本纪中的《四面楚歌》。
项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主义英雄,战胜千万英雄豪杰,却因一次失败而自刎而死。难怪三国时期曹魏著名谋士郭嘉说他:“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我不禁为项羽这位霸王感到惋惜,同时,也为他自豪。惋惜的是他一意孤行,落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兵败身亡的下场;自豪的是项羽连死的时候都毫无畏惧,保持了一位霸王应有的尊严和立场。
项羽也是愚蠢的。他食古不化,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与时俱进,他认为霸王的功业还跟春秋时一样,要分封天下,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在五年间丢了国家、自刎乌江。楚霸王失败后,仍不觉悟,竟然拿“是上天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来自我解脱,难道不愚蠢、不荒谬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楚霸王项羽的远大志向和傲骨气节确实令人折服。但同时如唐代杜牧的诗所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生活并不总会一帆风顺,像楚霸王一样,有破釜沉舟的胜利,也会有垓下之围的失败。但是正确面对失败,重整旗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再站起来,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态度。
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身边的得力助手,能统筹布局,能带兵打战,可却偏偏不爱官场利益。
《史记·留候世家》中便有记载,留候跟从皇帝去攻打代国,出奇计攻下马邑,以及立萧何为相国,之后留候和皇帝从容地谈了很多天下大事,留候常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这段话开始我还是很不理解的,那时的张良立下累累汗马功劳,对于一般的大臣来说,他们巴不得在皇上身边多待几年。觉得有运气可能还会得到皇上的青睐,升个官,发个小财,颐养天年什么的。可张良却执意摆脱官场,去过算是归隐的生活,毕竟他还是挂着"留候"这个名号的,且他后期也与吕后有接触。倒是像极了南朝齐梁的陶弘景,可能张良并不具有隐士思想,只是在官场累了,想过自由的生活罢了。
并不同于晋宋间的宋炳与元代的吴镇,即便是皇上下令征召也不去,不和官方打交道,张良只是奔波太久,想停下来休息而已。他也想过过那种可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生活吧。虽说这是后期李白的诗句,但那种意境,着实让人向往。也是,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日子,敢问世间有谁不想要呢?
我相信,一定有人觉得张良归隐很傻,但我却并不这样觉得。当一个臣子愿意放弃荣华富贵去追求自由生活时,无非就那么几个原因。也许是想休息了,就像是古人喝烈酒喝醉醒后都会习惯性品茗一样。在大醉后来一杯清甜回甘的白茶,清去残余的酒香,留下的萦绕唇齿的茶香不也是一种享受?另外,《史记》中有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说明张良已经没有带兵的能力了,也只能出谋划策。且"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说明张良早有归隐之心,但这时天下尚未平定,所以留候坚持着服侍高祖。但刘邦已平定天下,张良遂了自己的心愿,有何不可?
再者,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便要全身而退。人们说:"伴君如伴虎",功成却不身退,便是要与虎谋皮,但这却并不可能,张良也是看出这一点了吧。想想历史上,来不及功成身退而落了兔死狗烹结局的可不少。伍子胥、岳飞、于谦,哪一个不是尽心地服侍君王,哪一个没有为国贡献?可最后呢?却被那位高高在上的王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而与张良同期的韩信,为高祖收复燕、代、齐、赵,最后却被诛三族;越王时期的文种为越王出谋划策,收复吴国,最后却被越王逼迫举剑自杀。这一桩桩,一件件,可不可笑?范蠡说的没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来,没有君王会愿意留立下大功的臣子,最后也只会是兔死狗烹,所以,如范蠡与张良这样,选择归隐才是明智。
而且,对比起明代陈继儒,张良的选择可谓是着大众之眼光,随心自在。陈继儒明是归隐之人,却爱和官家打交道,因此被世人诟病"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实在是可怜。而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他们时机来临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这样有何意义?归隐反而成了他们为了仕途而撒的网,难道这样就正确吗?如果是,那张良的安然归隐又有何不可?
我觉得,用"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来形容张良再好不过,这"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要的便是一份淡然;而张良归隐求的也是这份淡然,相对比来看,这归隐与品茗又差不多,这品茗之人品的不也是一份淡然吗?像蒙顶甘露的齿颊留香,祁红的"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武夷岩茶的馥郁丰富。这都是归隐感受,也似人间百态。
想想,一个人归隐自有道理,是累了要休息也好,是为仕途铺垫也罢,抑或是为躲避君王的绝情。总是因为有一丝厌倦灯红酒绿,渴望清闲雅致,才会选择归隐,或许只有那远离尘世烦扰的青山绿水之间才能安放自己的灵魂。所以对于张良的归隐,我欣赏。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不免有些凄凉;雨过天晴,百鸟齐唱,让人惬意。自古离不开悲欢离合,离不开风情万种。昨夜赏花赏月,今朝回首,过去的终究已成为历史,只是那属于自己的,太平凡了。被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的《史记》一书,是司马迁经历了这样几万个日出日落而写成的大作。区区风雪残月,区区孤舟泪影,儿女情长都置于身后。哪怕戈壁大漠,惊涛骇浪,都成了过往烟云,那只是生命沿途的风景,看似危机重重,对于司马迁来说,想必更是情何以堪啊。
我喜欢这样的人,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灵魂。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有多少情谊,多少无奈,多少磅礴,多少真理,那些不平凡的历史有谁敢去触摸,要知道,作为一名史官,是需要粉身碎骨的坚毅和对生命的执着的向往。正是司马迁,一个勇者,一个英雄,用双肩背负起这个使命,从此把一生奉献给它,奉献给古人和来者。自己只留下一身正气,一个不屈,永远向前的灵魂。
的确是那样意犹未尽,看《史记》不仅是看它的内容,还要汲取它的精神和作者的人格魅力,看它横穿千古,纵贯时光的豪迈和风采,让我心生感激,想去拥抱奇迹的冲动,大气。我喜欢这样的境界,这样的传奇,这样的感慨,字里行间的呕心沥血,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笔触,写下了一页页,一篇篇,一种种传说,美丽的传说。
春秋五霸,秦王赢政,我读出了那种霸气;四面楚歌,屈原投江,我读出了它的沧桑。西施范蠡,乱世情缘;千金一笑,荒唐可耻;破釜沉舟,勇往直前;完璧归赵,大快人心。包揽了三千多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历史动态,以及帝王将相,儒林侠士,名人雅士的种种事迹。
我喜欢这样的语言,这样的丰富,这样的多彩。《史记》语言丰富多彩,具有辞赋的洗练,散文的晓畅,杂文的警策,它的语言风格也是精华。说《史记》具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细致,博物的深沉,*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辩,是不为过的。这部恢弘巨著,我不知该把它比作什么,也找寻不到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品读它。或者说,只要有空闲时间,即使读了上百遍《史记》,还会有不一样的心得和体会。这分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要把它装进心里,那是简单的,要把自己融入那个时代,就只有《史记》可以熏陶了。
我更多走进了历史,在一样的大地上,不断演变着不一样的传奇。追朔过去,这本厚重庄严的文字记载了一切,如今,它又要从封尘中活跃起来,在中华大地上诉说不老神话。窗外,是高楼,是大厦,是21世纪的科技。仰望蓝天,仍是曾经的一幕,或许湮灭是尘土飞扬,更加荡气回肠。
踏遍千山万水,不如品味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与鸿毛。或重如泰山!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史记读后感【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