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高中必背文言文 高中必背文言文【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精选必背高中文言文 篇一大学之道
礼记〔两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高中必背文言文 篇二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 ……此处隐藏2081个字……窃符救赵》
④托辞,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⑤命令。近者奉辞罚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⑥名词。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说话。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②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推辞,辞去。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计较。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3)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21、从
cóng 动词。
①跟随。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赶。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⑥采取某种原则。从宽、从严、从简、从缓
cóng,旧读zòng
(1)名词。
①随从的人。其从如云。《诗经》
②副职。魏从九品分正从。《文献通考》
③指堂房亲属。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形容词。从属的。从犯。
Zòng通“纵”
(1)形容词。直的。衡(横)纵其亩。《诗经》
(2)名词。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动词。放纵。欲不可从。《礼记》
22、达
(1)动词。
①通,透。屋极有窗以达气。《狱中杂记》
②畅达。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到。自昏达曙。《促织》
④到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晓,明白。 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南史》
⑥得志。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得志扬名。)《出师表》
⑦表达,告知。词不达意。
(2)形容词。
①显贵的。达官贵人。
②豁达。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汉书》
(3)复合词。达人:显达的人
23、怠
形容词。
(1)懈怠,松懈。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轻慢,不恭敬。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杨愿传》
(3)疲倦。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记》
24、殆
(1)形容词。
①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通“怠”,懒惰。农者殆则土地荒。《商君书·农战》
(2)副词。
① 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录〉后序》
25、当
dāng(1)动词。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抗。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阻拦。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⑤承担。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⑥主持,执掌。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⑦应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⑧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时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dàng(1)动词。①符合。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安步当车。(《战国策》)
③以为。我当是相公呢!
(2)形容词。适宜。 此殊未当。(《采草药》)
26、道
(1)名词。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途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已。(《师说》)
④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 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⑥道理,规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五道,隶属于中央。清末和民国初分一省为数道。
(2)动词。
①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③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料想。故园谁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道之以政。《论语》
⑥通“导”,疏导。不如小决(决口),使道。《左传》
27、得
(1)名词。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②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
③所愿。于彼计则得。《中山狼》
28、度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度日如年)
5、duó ,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6、duó ,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duó ,考虑。(度义而后功)
29、短
1、 短,与“长”相对。
2、 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
3、 缺点;短处。
4、 诋毁。(短屈原于顷襄王)
30、多
1、 数量大,与“寡”或“少”相对。
2、 称赞;赞美。(故传天下不足多也。《论积贮疏》)
3、 增加。(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荀子》)
4、 大都,大多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必背文言文 高中必背文言文【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